山山水水,即是风景!
在桂平城西,有很多山,这些山属于大瑶山余脉,其中离桂平城最近的那座山,叫桂平西山,也名思陵山!经过几百年的开发,如今成为桂平重要的旅游风景区。同样,经过几百年历史的沉淀,也是桂平历史人文中最重要,最深厚的大山。
关于这座西山的故事,其实有很多,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要讲总能讲出话题来。
现在的西山,在城下望去,位置正一些,还可以明白,清楚的分辨出哪个山头是西山,但要是角度斜一点,走远一点,几个山头混合了,就有点不好认了。当然,这不是说所有人都有如此感觉,但是对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这一代人来说,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为了生活,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也曾四处游走,那些年代,可不是高铁出行,自驾出行,一般都只有大巴车,二级路进出桂平。一年也就回桂平一两次,每次回来车近桂平,都不由得抬头看看那片山头,认认哪座是西山,只要认出了西山,也就知道,快下车了,家也快到了。
那个年代,要认西山山头,靠什么,观音岩的观音庙?不是,换个方向就看不见了;靠九龙亭?也不是,站九龙亭里是可以观全城,可在城中却不一定能一眼认出山上的九龙亭;那么靠什么,那时有什么?
自然,就是西山电视塔了!
这西山山顶的铁塔,几十米高,在西山顶上,更为显眼,四下往高看,自然也就一眼就辨认出来了。所以说他是当时桂平城的城标,也是心灵回家的路标了。
这铁塔又叫电视塔,在近三十年间,就是西山的坐标,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西山顶的代称之一。在那段时间里,桂平城人相约爬西山,目标山顶,一般会这样交流。
“爬西山某?”
“爬啊!”
“想爬到边哋?”
“电视塔咧!”
言语交流中,相对少用“西山顶”代表西山顶的。到了现在就不一样了,电视塔已经拆了,这个存在近三十年的座标没有了,西山顶就是西山顶了,对于习惯以铁塔认西山的人来说,自然也就觉得少点什么了。
虽然铁塔在山下看都很明显,也天天生活在桂平城中,但正因为天天的习惯,也就忽略环境的变化,等猛然抬头注意时,才发现,西山顶的这个铁塔不知什么时候已被拆掉了,再有空爬上山顶时,入目也早已空空一片!
只剩下那个水泥基台,铁塔四脚支点基板,散在平台周边各处的塔身构件,以及已经残破的机房,告诉来人,这曾经是一处重要的通讯基地,这曾有过一座铁塔。
其实,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对这铁塔的近距离接触,最多的是读书的时候,那时候每月爬上这山顶四五次是很正常的,为了上这山顶,也尝试了各处不同的路径,从马骊山过来,从飞来寺上来,从景区上来,从鸡亦山上来,还有~~~~
总之无论从哪条路上来,就是盯着看着铁塔,以塔为动力,累了坐下来歇歇,仰望下也就有向上的动力了;以塔为目标,塔越大,说明山顶越近了。
而工作以后,不说爬西山顶,就是上西山的次数都少了,一是兴致,二是现在西山的环境。可以说,最后一次近距离接触这铁塔,也就是年了,本篇文章呈现的铁塔图片,都是那时候无意识拍的,应该也是绝版了,今天刚好翻到,就感叹下情怀了。
这铁塔的功能,这机房的功能,不是专业人士,也就不一一了解了,简单来说,这些设施属于广播电视局的,主要就是收发广播信号,电视信号,经过一系列的工作,才有家里看到的电视节目,广播节目。
由于电磁波的传播原理,为了方便,清晰的接收,发射各类无线信号,于是在山顶建设收发设备,同样也是因为山顶之上,四境空旷,无阻无挡。除了大平原,这也是各地建设此类设施常见方式。
电视塔在山上工作了近三十年,按常理说,一直维持下去,问题也不大,但为什么最后有今天这样的结局呢?
当然,这些设施真正的撤,搬原因,属于城市建设的事情,各部门自有考虑,作为普通人,具体的决策肯定是不知道的,但从当今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方面,从西山人文方面,大概道理,还是可以理清楚的。可以说,最开始选择在西山顶建设电视塔,和后来拆除电视塔,都是与社会发展,与桂平城市经济建设有紧密关系的。
年底,桂平县食品公司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这也是全桂平第一台电视机,后来银行,广播站等单位也才有了电视机,在年,县广播站在桂平港务所楼上安装了一台50瓦的电视转差机专门接收广西电视台第二频道节目,并转播。到年,在厢东专门建屋架设发射塔、接收塔,继续转播电视台节目。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相对渐渐向好,人们的精神文化也慢慢散开,其他不说,就是电视机都开始普及了,先是一些单位,后来一些居民家庭也开始有电视机了,当然,整个县城的居民家里主要还是广播的普及,电视机这时候还是十分个别的现象,全城有个三五十台电视机已经了不得了。
随着社会发展,全国开播的电视频道,也一年比一年多了。光在县城环境中搞接收,发射,传播,那也就有限制了,于是,按常规在高山处搞个接收,发射站也就有了意愿。
桂平城西连绵一片,就是大瑶山余脉,山头众多,但最合适的,无疑就是西山顶了。西山离城近,并且已经有一定的开发,游览山道也已经修到了一线天这里,而周边的几个山头还处于人罕至,草荒芜的状态,在那个时期,单就经济条件来讲,把收发站选择在西山也是最合适的,也是唯一的。
于是,在年到年,电视差转机第一次搬到西山,这也是广播电视信号第一次在西山收转,当时主要收转的是广东电视台的节目,不过当时设备搬上山后,各方面效果和在厢东村收转都差不多,于是,又搬回厢东村。
也就是这个时候,港版《霍元甲》在广东电视台首播了,那时桂平县的电视机也还不是很多,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当时住的那条街,也只有一户人家有一台黑白,好在那邻居家客厅够深够阔,一街人晚上就自搬凳子,有序的一排排的坐在那户邻居的客厅,看着黄元申,梁小龙演绎霍元甲,陈真的侠义豪情。
不过,时代是前进的,全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也是一直在发展的,随着各地电视频道的增加,年4月,县广播电视局在西山顶搭盖简便房屋,再次把差转机般上山顶,开始收发转播广东电视台十四频道节目,检测图像清晰,效果比厢东机房得多,于是,电视差转台就在西山顶稳定下来,除转播广东电视台节目外,还插播一些录像片、广告和新闻。
那时的电视也不像现在二十四小时都有的,白天时间短,周二还停机检修,节目播出时间主要是集中在晚上,内容虽不如现在节目的丰富,但在那个时候来说,也算是很好了,因此一条街上也多了两三台黑白电视,到了晚上,一街人分几帮守在几处黑白电视机前。于是也就有了《上海滩》的高观视率,“浪奔,浪流”的主题曲也就响彻了桂平的大街小巷。
西山上的收发机房的简陋,但当时也还能满足桂平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需求,不过毕竟也是在山上,暑热冬寒,雨淋日晒,这样的环境不说人如何坚持,就是机器设备养护也是有很多的问题,为此,进一步建设西山顶的电视收发设施也成为了新的目标。
可是想要改善可不容易,按当时八十年代经济环境的状况,如何在山顶建设新的机房,桂平的广播电视事业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当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就是下篇《桂平西山:西山铁塔话往昔下》的内容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