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精选12本好书陪你学习成功,练习告别

成功的人为什么会成功?走到生命尽头时,你会选择怎么说再见?无论是教育、财经、科技新知、国际关系或真实故事,十二书选,带你走进历史,参透人生多变却仍豁达的岁月静好。

跟着蒋勋,重新寻回生命的静好

年,蒋勋受邀到池上驻村,行走大山田野间,感受晨昏变化、节气推移。他开始用手机拍照,留下片刻光影与随笔,其中以24节气为主题收拢他近3年旅行与日常的结集,成为这本《岁月静好:蒋勋日常功课》。节气,并非怀旧,而是为都市浮动的人心,找到自然秩序的定锚。

「长时间在池上看云,仿佛是一个重要的功课。回到城市,听到急切聒噪的声音,常常一个人总是先有了固定答案,再为答案找理由,用来攻击与自己答案不同的人。我们需要的,或许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非黑即白的急切答案吧?」蒋勋在初夏山脚下行走时写道。

节气给人的功课,多样而实在。一年之始,尽情响应立春的欢欣与温暖;芒种时,不忘慎重与珍惜;在霜降习得自在与喜悦;大寒来临,务必倍万自爱。

节气最动人的展现是花。蒋勋写花,早春纯净明亮的雪莲花,清明前姹紫嫣红的苦楝、杜鹃、白流苏,夏日火红的凤凰木,秋光耀眼的蒲苇,立冬白净的山茶花——暗示生命各有灿烂花期、姿态样貌。

蒋勋也写旅行。从池上、西湖写到日本和歌山、青森奥入濑溪流,远至葡萄牙——看似随兴、未刻意安排的记事分享,没有严肃评论,却进出历史,看透朝代兴亡,以及乱世心慌所对应岁时不改的安稳力量。

「感谢那一片云,在语言琐碎聒噪的时候,成为救赎,让我安静下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知道活着的生命应该如何不断修正自己,沉默,不疾不徐。」

岁末年初,岛内岛外风云变色之际,这本书不失为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人鱼的选择,告别的礼物

我常想,人鱼若不想死,不想走回海里,变成泡沫,消失在阳光乍升的海天交接之际,会去哪?我若是人鱼,会选择反方向,离开海边,走回陆地,走进人类居住的城市,用脚上新生出的两只脚,学会走路,稳稳地走路,学习人类的生活,去过新的未知的日子。在陆上住得太寂寞的话,就学跳舞。

年才出版第一本个人小说集《我是许凉凉》,年生病离世,《人鱼纪》的作者李维菁尤如文坛一闪而过的流星。

短短10年创作生涯,5本小说、散文集,李维菁优美、慧黠、一针见血的文字,每一本都钻进每位都市女性的心理,阅读时,在字里行间充满画面与声响。

作家钟晓阳说,《人鱼纪》是李维菁告别的礼物。至于,他的故事:可以说是以当下国内国标舞界为背景,借着一个没有舞伴的女子寻找合适舞伴的历程,来写人的渴望、失落与焦虑;也可以说是一个以舞蹈为比喻的成长故事……。

这本遗作,是李维菁倾尽所有之力跟世人说:珍惜生命。大不了,学跳舞吧!

日本最酷老婆婆留下的人生箴言

「现在我能够很有自信地说,直到今日的人生,非常圆满。就在这里向大家说再见了。」

年5月,日本女演员树木希林向媒体传达她的心境。4个月后,她与世长辞。长年与她合作的宝岛社,将她生前公开谈论生老病死、家人牵绊等则语录集结出版,封面与标题就是年他们以名画《奥菲莉亚》为概念所拍摄的形象广告。

如果有人能示范如何坦然面对生命的终点,树木希林或许是最好的人选。半世纪的演员生涯,2次获得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女主角奖。她是《东京铁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中典型的老妈,也是《小偷家族》坚强赖皮又让人心疼的老妇,而她的真实人生,更是轰轰烈烈,经历离婚、再婚、家暴、癌症与失明。但她总是云淡风轻,对人或事都有一套自己不卑不亢的看法,直白不失体贴,叛逆却不厌世。晚年发言,尤其深得各年龄层的观众喜爱。

这本语录,特别适合随手翻读,跳脱执念框架,会心一笑。但也不必奉为人生圭臬。如老婆婆说,「咦?你说有人因为我说的话得到了救赎?这已经是依存症了啊,拜托自己想想吧。」

花钱可以买智商?作者实验给你看

购买「智商」,乍听像是科幻小说的剧情,在《智力革命》幽默又扎实的剖析下,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和一般科普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身为前《卫报》特派记者的作者亚当(DavidAdam)彻底发挥记者精神,拿自己的大脑做实验。他想知道,利用药物和电波刺激来提升大脑的心智能力,是不是真的有效?靠外挂变聪明,科学与伦理的界线又在哪里?

「作弊」就是亚当找答案的方式。

国际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俱乐部」,只收智商在全人口前2%的聪明人,也就是智商至少以上。

本来以为自己会考不上,最后要藉由聪明药帮助考上的亚当却不小心第一次就考上了。但他没有放弃实验,先是试吃聪明药「莫达非尼」(Modafinil),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和打壁球的表现都超乎以往。

接着再以50美元买下最便宜的大脑电波刺激设备,让电池透过电极装置、泡过食盐水的海绵,把电流传进大脑。

之所以选择聪明药和电波刺激,是因为几年前还在研究古典音乐如何刺激智力提升的科学家们,已经转向挖掘药物和电波刺激的功效。

传递电流不难,但刺激脑内不同区位时,得到的结果却大不相同。理当可以提升认知功能的脑前颞叶,却在电流刺激下,让亚当的眼底出现一道闪光。

间隔一年的门萨IQ测试,不同的是,亚当这次在考前吃了莫达非尼,并在考前一周用网购的简易DIY装置,每天刺激大脑20分钟。

考试的结果,这里先卖个关子。但就在英国、美国、法国都在思考如何提升国民人口智力「质量」的同时,中国的华大基因也在致力寻找聪明基因。

如果可以藉由工具提升大脑认知能力,变得更「聪明」,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一位神秘亚洲青年,如何成功诈骗全世界?

很多读者也许都看过好莱坞电影《神鬼交锋》(CatchMeifYouCan),讲述一位美国青年艾巴内尔以无懈可击的「演技」和支票伪造技术,骗倒一群航空公司、医院、检察官精英的真实故事。

在亚洲,过去数年也上演了一出世纪大骗局,而且玩得更大,从跨国金融集团、好莱坞电影明星、阿拉伯王室,甚至国家领导人,都被一位亚洲青年,骗得团团转。

他是来自马来西亚槟城的华人青年刘特佐(LowTaekJho),前几年喧腾一时,马来西亚前首相纳吉涉嫌洗钱、挪用公款的马国主权基金「一马公司」(1MDB)弊案的关键人物。

没人知道刘特佐的真实背景与庞大资金来源,但他却可以游走高盛与德国银行等跨国金融集团、阿拉伯王室,以及中国政府与企业之间,替纳吉成立一马公司,筹集发展马国基础建设的基金,俨然马国地下投资部长。

刘特佐还运用这些钱在好莱坞投资拍摄《华尔街之狼》电影、举办奢华派对结交影视名人,甚至还曾高调追求中国台湾歌手萧亚轩。

东窗事发之后,高盛认罪,数位银行家在新加坡入狱,刘特佐也遭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三国政府起诉与通缉,逃亡海外后,目前为止仍然行踪成谜。

两位《华尔街日报》记者莱特(TomWright)与霍普(BradleyHope),耗时4年,访谈了从加勒比海小岛到中国上海的上百位相关人士,翻阅了法院纪录、政府起诉书、调查文件、财务报告等上万笔档案数据,写成了《鲸吞亿万》这本书,详细揭露一位大马年轻人,如何行骗华尔街、好莱坞与全球政商名流的真实故事,宛如电影情节般精采。

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推荐了这本书,并形容,「这是一个关于国际金融腐败的悲惨故事,却令人深深着迷。」

旁观者看中日关系:年爱恨情仇全解析

说到中日关系,大多数人的印象大概都是负面的:从历史中的甲午战争、八年抗战,到近年的钓鱼台主权与靖国神社争议,似乎总是对立与冲突。

不过,中日关系并不仅于此,有历史纪录以来,双方其实一直不断地彼此交流学习,这样的影响,其实远大于侵略、占领与敌对。

西方学界研究中国与日本的最知名权威之一,美国哈佛大学社会科学荣誉教授、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EzraVogel)在他的新书《中国与日本》(ChinaandJapan:FacingHistory)中,从两国的文化、社会制度与意识型态,探索中日关系。

傅高义是少数同时专精日本与中国研究的西方学者。年出版的《日本第一》,至今仍然是关于日本的最畅销英文书之一。年的《邓小平改变中国》,则是西方学术界研究邓小平最深入透彻的著作之一。

这也是傅高义撰写《中国与日本》的初衷。他在书中自陈,这本书的目的,是从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为中日关系提供一个客观的解读,以改善两国关系,「作为一位在中国与日本都有众多读者的旁观者,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

《中国与日本》厚达页,综观年来,紧张、危险、深厚又复杂的中日关系史。从历史下手,是因为傅高义认为,历史的纠葛,导致中日两国不论是政府或人民,彼此不但没有互信,甚至怀有敌意,让双方热络的经贸互动与人民交流,建筑在一个脆弱的基础上。

双方对中日关系史的记忆,都是不完整的。日本企业可说是全世界第一批带着资金与技术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今天中国最大钢厂宝武钢铁集团,就是在新日铁的协助下成立,奠定了中国现代化钢铁业的基础。

在公开言论中,中国抨击美日同盟,压制中国崛起。但其实,中国外交圈私底下支持美日同盟,因为可以牵制日本发展军事力量,避免军国主义复辟。

由傅高义这位旁观者,向两国国民提供更完整的历史叙述,对中日关系有一个公允的评价,才有机会终结历史问题造成的双方情绪反复,从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

为什么优秀的团队,反而会扼杀超棒的想法?

创新,是经营管理的老议题,从不同的理论、方法到文化,创新的各种角度都被讨论透了。真的还需要再看一本有关创新的书吗?

但是,不断思索要解决人类大问题的比尔盖兹、还有解析思考的《快思慢想》作者康纳曼、都看了《高胜率创新》,而且高度推荐。这本书解答了大家常发问、但从没有答案的问题:为什么优秀的团队会扼杀超棒的想法?

今天谁记得诺基亚呢?但是能连网、有彩色触控大屏幕、高画素相机,再加上应用程序商店的手机,最早竟是由诺基亚的工程师提出,但没多久就被诺基亚领导团队喊卡。

为什么当时公认创新最成功的诺基亚,会杀了改变世界的好点子?明明是同一群人,会瞬间变笨吗?

答案就在一杯冰水里。

《高胜率创新》作者巴考是史丹佛大学物理学博士,曾经在麦肯锡担任顾问,新创的癌症新药公司还挂牌上市,他非常了解大家对创新的饥渴与挫折。他用物理学的相变(phasetransition)理论,解释组织的变化,打开创新的另一层黑盒子。

最适合创新好点子存活、发展的状态,就像是一杯冰与水

共存的冰水。如果环境改变,同样的水分子可能都变成水,也可能都结成冰。组织也是如此。

巴考认为,创新的关键在组织结构,而不是一般常讲的企业文化。每个组织都有两股相互竞争的力量,受到成果利害关系与阶级差别待遇两种诱因的牵引,若诱因势力改变,系统就可能瞬变;同样的成员,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82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