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耳聪目明紧盯车载无线通信

人物简介

张鹏,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侯马电务段介休车载设备车间车载无线综合工区通信工。他在工作中发挥技术优势,填补了电务车载系统在无线通信专业上的技术空白,先后获得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时至今日,张鹏仍然保留着在军队中养成的勇于奉献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年,他走进铁路部门成为一名行业“新兵”。短短几年中,他在单位的青年职工群体中脱颖而出,用一种不服输的劲头,诠释了新时代铁路“工匠”的闪光特质。

“爱较真”成就优秀铁路工匠

年,张鹏调整到新的岗位,从事车载无线通信工作,喜欢“较真”的他逐渐迷恋上了这个“高大上”的工作。为尽快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检修工艺,张鹏进行了无数次训练操作,熟记各种设备的指标,把每一次故障案例都当作提高业务技能的教材。在不足5平方米的无线屏蔽室里,他经常通宵钻研,时任车间主任的孔德亮感叹:“这小伙子太用心了,是个好苗子。”

年,张鹏担任了工长,他深知这个岗位责任大、担子重,除了专业技术“过得硬”,还得在班组管理上“搞创新”。为了弥补管理经验上的不足,他把设备台账、检测程序、作业指标等专业手册翻破了皮,职工们被他的干劲感染,主动分担、出主意的人也越来越多。

从年至今,张鹏检测、检修的各类设备近万件,从未发生过责任故障。年,在太原局集团公司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中,张鹏取得无线通信专业第三名的好成绩。和他一起共事的同事都表示,“看着张工长每天双手乌黑,马不停蹄,大家都不好意思不认真工作。”

列车耳朵一刻都不能“失聪”

无线通信是机车的“耳朵”,一旦失聪,机车与车站调度指挥人员就会失去联系。张鹏所在工区负责的是贯穿山西省中部,沟通晋、陕两省的南北铁路大动脉——同蒲线南段的机车车载无线通信。

年8月某天,张鹏和两名工友徒步巡查,在检查到南同蒲线冷泉站时,发现无线场强信号变弱,他立刻意识到站内通信机房中的弱场中继台有故障,因此产生了盲区,机车到此区段无法进行正常联控。根据经验,张鹏认为这种故障是设备天馈线运行不良造成的。测试的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这里的天馈线因安装年份较长,性能指标下降,不适合继续使用。可是线路安装在35米高的通信铁塔顶部,很难更换,以往专业维修公司处理,最快也得48小时后才能赶过来。时间宝贵,如果不彻底解决故障,过往冷泉站的机车就很难与车站联控,具有安全隐患。

在此情况下,张鹏主动要求登上35米高的通信铁塔顶部,更换天馈线。工友们劝说无果,只好找来装备让他穿上。小时候连树都没爬过的张鹏,壮着胆子慢慢爬了上去,每上1米,他都觉得铁塔在晃动。一小时后,张鹏终于换上了新天馈线,信号恢复了正常。下了铁塔的张鹏满身大汗,看着奔驰而过的列车,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蕴藏在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通信信号间。

精神力量源自祖孙三代铁路传承

张鹏夫妻都是铁路职工,其妻子是太原客运段一名高铁列车长,一向聚少离多。年春运,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栏目播出了一对铁路情侣讲述的在春运期间的故事视频《相约在零点37分》,张鹏看了之后泪水夺眶而出。“我和我媳妇和电视里的这对恋人很像,我害怕她饿着,经常趁她值乘的列车到介休东站的时候,给她送一口热乎饭。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我和她也说不了几句话。”

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两口子相见就更难了。张鹏妻子当班回来后,在地下室换下外衣裹在袋子里,然后悄悄回家,不敢和家里人说一句话,自己径直回到卧室独自休息。那段“无声”的岁月,夫妻俩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张鹏心里最愧疚的当数女儿。一次他在家研究设备指导视频,妻子上班之前安顿他,要记得接女儿放学,张鹏随口答应后,又继续研究,结果忘记了时间,直到女儿打来电话,他才猛然想起这件事。还有一次妻子当班,他陪伴女儿睡觉,半夜工区突然打来电话,一起很棘手的事故突然发生,张鹏赶忙穿起衣服出门,边跑边给年迈的父母打电话,让他们过来照看。半路上,他和赶来的父母照了面,都没有停下来,只是远远嘱咐:“给孩子做个早饭,按时送到学校。”

类似的情景在张鹏的生活中是常态,他的爷爷奶奶还有父亲,都把一生奉献给铁路工作。

说起张鹏,他的父亲没有一丝埋怨,“这就是铁路职工,我们祖孙三代都是铁路人,我理解他!”

张鹏如今成为侯马电务段车载无线技术数一数二的人才,他就像一个“排头兵”,带领着自己的战友,行走在同蒲线南段的山水之间。

山西晚报记者张勇通讯员袁博

个人感言车载无线通信镀亮了我的人生,青春无悔,未来仍需努力。

(责编:candy)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94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